引言:整理的核心理念
第一部分:整理你的思绪
- 第1章:理解并清理你的混乱(整理入门)
- 认识身心混乱的联系
- 练习“抽离”与反思
- 掌握整理步骤与顺序
- 直面“假想的未来”
- 整理循环:清理、分类、评估、规划
- 制定计划性整理日程
- 行动练习:十分钟快速整理
- 第2章:定义你自己的“刚刚好”
- 设定个人标准,而非极简主义
- 优先考虑真正重要的事物
- 挑战“越大越好”的心态
- 进化你的空间,而非盲目更换
- 行动练习:定义你的“刚刚好”
- 第3章:找到你的节奏并建立常规
- 掌控生活节奏
- 建立支持性的常规(Routine)
- 调整可控因素
- 用“三十天实验法”尝试新常规
- 运用框架分解复杂常规
- 与核心价值观对齐
- 温和地重启常规
- 行动练习:哪些有效/哪些无效?
- 第4章:拥抱“生存式成长”(Surthrival)
- 理解“生存式成长”时期
- 策略1:分解复杂任务
- 策略2:规划微小喜悦(Joy Plotting)
- 策略3:减少决策疲劳
- 策略4:分享“好、坏、糗”时刻
- 策略5:开辟“自主选择时间”(Choice Time)
- 策略6:实践“随性待客”(Scruffy Hospitality)
- 行动练习:生存与成长的两面性
- 第5章:停止承担所有工作
- 承认所有类型工作的价值
- 沟通并界定家庭责任
- 分担责任:教导与协作
- 策略性地外包责任
- 有意识地精简责任
- 行动练习:探寻你的个人混乱容忍度
第二部分:整理你的空间
- 第6章:掌握整理的正确顺序
- 目标:“易于整理”而非“永远整洁”
- 关键顺序:精简 -> 收纳 -> 归位 -> 清洁
- 定义行动:收纳的风格,归位的技巧,清洁的类型与工具
- 行动练习:找出系统症结
- 第7章:共享空间(客厅、餐厅、游戏室)
- 为演变而设计
- 运用“分区”概念
- 策略性收纳技巧
- 融入儿童友好的整理原则
- 玩具轮换系统与定期精简
- 深度清洁共享空间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- 行动练习:规划你的共享空间
- 第8章:厨房整理术
- 精简厨房用品
- 利用“分区”提升效率
- 最大化厨房收纳空间
- 简化备餐流程与分担任务
- 系统性清洁厨房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- 行动练习:厨房小工具抽屉更新
- 第9章:卧室整理术
- 优先考虑休息与功能
- 清理卧室的杂物陷阱
- 与孩子一起进行物品精简
- 卧室功能分区
- 巧妙的卧室收纳点子
- 规律性清洁卧室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- 行动练习:袜子与内衣更新
- 第10章:卫浴间整理术(打造闪亮“梳妆室”)
- 为“现在”而整理
- 定期精简卫浴用品
- 卫浴间功能分区
- 高效利用狭小空间
- 简化日常流程
- 深度清洁卫浴间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- 行动练习:打造你的专属梳妆区
结语:拥抱美好的混乱
第一部分:整理你的思绪
第1章:理解并清理你的混乱(整理入门)

认识身心混乱的联系
我们周围的物理混乱往往是我们内心精神混乱的一种体现。无论是思考职业的下一步,还是处理凌乱的厨房橱柜,混乱感常常源于内在状态。理解这种联系,认识到你所面对的实体混乱可能与你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,是整理过程的重要起点。理解混乱的根源,是迈向整洁的第一步。
练习“抽离”与反思
“抽离”(Stepping back)是将自己从当前情境中暂时脱离出来,以便评估和思考哪些地方可能出了问题。这是一个识别你所观察到的现象、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带给你何种感受的过程。无论是面对重大的人生决策还是整理家居,抽离都能让你获得必要的视角来考虑前进的道路。
进行抽离练习时,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:
- 我现在观察到了什么? 我看到、听到、感觉到、注意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?
- 是什么让这感觉像一团糟?
- 这种混乱感让我感觉如何? 这种感觉与我身份的核心方面有何关联?
- 我真正想要什么?我真正需要什么?
- 在哪些方面我可以依靠自己? 在哪些方面我需要依靠他人?
抽离能带来反思和审视的空间。
掌握整理步骤与顺序
有效的整理并非随意进行,而是遵循特定的步骤和顺序。借鉴整理专家的方法,关键在于:
- 按正确顺序整理:从相对容易处理(非情感牵绊深)的物品类别开始,逐步过渡到更困难的类别。这个过程能锻炼你的决策能力。
- 审视物品的价值:问问自己,这件物品是否让你“怦然心动”(spark joy)或对你的未来有价值。学习放手那些不再服务于你的物品。
- 集中处理:将同一类别的所有物品集中到一处,进行评估和筛选。
通过这个过程,你会更了解自己,明确哪些物品是你真正想带入未来的。
直面“假想的未来”
我们常常因为“万一有一天需要”而囤积物品。这种为“假想的未来”(hypothetical someday)做准备的心态,可能是导致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反思一下你的内心对话,是否常出现:
- “我应该留着___,以防___发生。”
- “如果___发生,那么有___会很好!”
- “我知道我的孩子还小,但我的孙辈可能也会喜欢玩___。”
- “如果我扔掉___,当___发生时该怎么办?”
虽然未雨绸缪有其道理,但当这种思维导致我们保留过多不再需要、不再实用或不符合当前生活阶段的物品时,就需要警惕了。
在整理时,要意识到这种“假想未来”的叙事何时出现,并质疑其来源和必要性。尝试将焦点放在当下的生活和需求上。问自己:“对于我现在这个生活阶段,我真正需要什么?”
整理循环:清理、分类、评估、规划
整理不仅仅是扔东西,它是一个包含四个关键步骤的循环过程:
- 清理空间(Clear the space):将目标区域(如抽屉、柜子、桌面)的所有物品都拿出来,完全清空。
- 分类物品(Sort items):将取出的物品按类别进行分组(例如,衣服按类型、文具按功能)。
- 评估现状(Assess what you see):审视每个类别中的物品。问自己哪些是必需的、常用的、带来价值的。同时,坦诚面对拥有过多物品可能带来的感受,如尴尬、后悔或浪费感。允许自己感受这些不适,这是理解混乱根源并防止其再次发生的重要环节。
- 规划未来(Plan for the items you want to keep):决定哪些物品要保留,哪些要捐赠、出售或丢弃。为保留的物品规划一个明确、合理的存放位置和收纳方式。
这个循环的核心在于,不仅要处理眼前的混乱,更要理解其成因,并制定预防措施。
制定计划性整理日程
整理不是一次性的活动,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。生活在变化,我们的需求也在变化,因此需要定期回顾和调整。与其在混乱不堪时被动应对,不如主动规划,进行“计划性整理”(decluttering with intention)。

计划性整理意味着:
- 预见性:根据即将到来的季节或事件(如节假日前、换季前)提前规划整理。
- 策略性:考虑处理物品的最佳时机。例如,在人们开始寻找冬衣的秋季捐赠或出售多余的冬衣。
- 减少压力:知道某个区域的整理已被安排在日程中,可以减轻当前的焦虑感。
参考以下整理日历示例,根据你自己的家和生活节奏,创建个性化的整理计划。将车库、阁楼、地下室等空间也纳入考虑。
整理日历(示例)
- 一月:文件(报税准备)、厨房与食品储藏室、家庭备用品
- 二月:春季衣物、春季用品、旅行装备/包袋
- 三月:大型玩具整理(第一部分)、卧室、衣柜/壁橱
- 四月:卫浴间/洗漱用品、旅行活动用品、科技产品
- 五月:夏季衣物、夏季用品、游泳用品
- 六月:学习文件、户外玩耍用品、汽车用品
- 七月:整理休息期
- 八月:秋季衣物、秋季用品、学习用品
- 九月:共享生活区、角色扮演服装、艺术用品
- 十月:冬季衣物、冬季用品、节日装饰
- 十一月:大型玩具整理(第二部分)、烘焙/派对用品、入口区域
- 十二月:整理休息期
行动练习:十分钟快速整理
准备好体验十分钟带来的改变力量了吗?
- 选择区域:在家中或工作空间选择一个混乱的小区域,确保能在十分钟内处理完毕(例如:厨房台面一角、床头柜、梳妆台面、工作包)。
- 清空与分类:彻底清空该区域,并将物品按类别快速分类。
- 评估与决策:快速评估每件物品,决定保留、丢弃/捐赠,或移至他处。
- 规划与归位:规划如何收纳保留的必需品和有用物品,并将它们放回指定区域。
- 反思:感受一下这个过程如何?
这个练习的目标是快速评估和整理小区域,检验物品的实用性和重要性,同时训练你的大脑利用专注的十分钟工作时段来对抗混乱。整理需要时间,但这样短暂的整理练习可以帮助你锻炼“整理肌肉”,逐步掌控你的空间。
第2章:定义你自己的“刚刚好”
设定个人标准,而非极简主义

整理的目标是为你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腾出空间——而“重要”的定义因人而异。关键在于你能清晰地认识并为自己的优先事项创造必要的空间。
“刚刚好”(Just enough)的理念,是指拥有满足个人或家庭在当前生活阶段所需的一切,而没有过度的累赘。这涉及到精简的过程,但并非追求物品数量的最低化。它不是严格的极简主义——极简主义通常意味着刻意将物品减少到最低限度,追求极致的简化。
有时,过度的削减可能导致空间感觉空旷甚至贫瘠,这并非我们整理的目标。相反,“刚刚好”承认生活的丰富性,允许我们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持有量。对某一类物品说“不”,可以为另一类物品腾出空间。
优先考虑真正重要的事物
“刚刚好”的核心在于选择。这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为你真正热爱和优先考虑的事物——你的兴趣、爱好、家庭需求——保留空间。
例如,如果你是滑雪爱好者,你需要为滑雪板腾出空间;如果孩子的成长需要多种类型的玩具来发展不同技能(比如不同种类的积木锻炼不同的精细动作),那么保留这些玩具就是合理的。这并不意味着要保留所有东西,而是有意识地权衡,为那些能滋养你、你的家庭和你们当前生活方式的物品保留位置。
每个人的“刚刚好”都是独特的。可能是艺术品收藏,可能是大量的书籍,也可能是支持特定爱好的装备。重要的是认识到什么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,并围绕这些优先事项来做决定。
这个“刚刚好”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,如习惯、职业选择、财务管理、人际关系以及时间分配方式。
挑战“越大越好”的心态
我们的文化常常传递这样的信息:随着家庭的成长或收入的增加,我们就应该追求更大的房子、拥有更多的物品。这种如同寄居蟹不断寻找更大外壳的心态(”Hermit Crab Mentality” ),常常让我们陷入“拥有更多 -> 需要更大空间 -> 需要赚更多钱 -> 工作更长时间 -> 牺牲重要事物”的循环。
我们需要挑战这个假设。拥有更大的空间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少的混乱,有时反而可能让混乱更分散,或者提供了更多隐藏杂物的空间。在考虑是否需要更换空间之前,先审视现有空间是否真的无法满足需求。
进化你的空间,而非盲目更换
与其总想着“换个更大的地方”,不如思考如何“进化”你现有的空间。通常,住所本身不需要改变,而是空间的使用方式需要改变。
这意味着要根据家庭在不同生活阶段的需求变化,创造性地调整空间布局和功能。这可能包括:
- 重新配置房间功能(如将餐厅改为书房,或反之)。
- 改造壁橱或储物空间。
- 调整家具布局以优化动线或创造新的活动区域。
在考虑是否需要更换居住空间时,问自己这些关键问题:
- 我们家庭在当前生活阶段的需求是什么?
- 我们如何在家中分配空间来满足这些需求?
- 我们家庭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什么?
- 是否有任何优先事项彼此冲突?
- 我们如何创造性地进化现有空间以匹配我们的优先事项?
适应和进化现有空间,往往比搬家更能带来自由感和满足感,也能让你将资源投入到更重要的地方(如体验、教育、投资等)。
行动练习:定义你的“刚刚好”
生活在“刚刚好”的状态,并非要进行剧烈的改变或过着极度匮乏的生活,而是要为自己明确什么才是重要的,并在你的物品、空间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。
现在,开始构建你个人对“刚刚好”的定义。找一个笔记本、一张纸,或者打开手机的备忘录,认真思考并写下你的答案:
- 审视现状:花点时间思考你目前的生活状况和方式。考虑你的居住空间、拥有的物品、日常作息和活动。在哪些方面你感到被过剩所困扰?哪些方面可以简化?
- 反思影响因素:思考哪些因素塑造了你对生活的看法?可能是成长背景、文化影响、社会规范、个人经历,或是家人、朋友、自身灌输的价值观。
- 识别固有假设:审视你在生活各方面对“足够”所持有的任何假设或信念。这些假设是基于必需、社会期望、个人欲望还是其他因素?
- 定义“刚刚好”:思考“刚刚好”对你意味着什么。可能是拥有必需品而无冗余,也可能是量入为出甚至更节俭地生活。写下能够抓住你对此概念理解的定义。
这是一项非常个人化的工作,花时间深入思考将帮助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。
第3章:找到你的节奏并建立常规
掌控生活节奏
你的生活,你做主! 你完全有能力掌控如何管理你的家和你的生活,设定关于时间、精力、资源的界限。你就是自己生活交响乐的指挥家。关键在于认识并接纳你当前的“生活节奏”或“季节”。
将生活想象成一首交响乐:
- 乐章(Seasons):生活有不同的阶段(如早期育儿、中年、照顾长辈等),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需求。
- 节奏与力度(Tempo & Dynamics):不同的人生阶段步伐不同,有时快节奏充满活力,有时缓慢需要沉思。你的日程、常规和优先事项需要随之调整。
- 和谐与平衡(Harmony & Balance):作为指挥,要确保生活的各个方面(工作、家庭、个人)和谐共存,没有哪个部分过度主导。
- 独奏与休止(Solos & Rests):允许个人时间(如阅读、运动),也要安排休息和反思的“休止符”,给生活留出喘息和恢复的空间。
- 即兴(Improvisation):生活充满变数,要乐于接受意料之外的音符,灵活调整。
了解你当前的节奏至关重要。可以定期与伴侣(或自我反思)探讨以下问题:
- 我们目前处于哪个生活阶段?与以往有何不同?
- 我需要对谁负责?需要负责哪些事?
- 什么时候我感觉最有活力?什么能带给我能量?
- 我的压力点是什么?什么会消耗我的能量?
- 生活中有什么事正让我感到压力?
- 今天我们可以改变哪一件事,让生活轻松一点?
建立支持性的常规(Routine)
常规(或称“例行程序”)是解决问题、释放宝贵精神空间、提供结构和可预测性的强大工具。当你找到与自己生活节奏合拍的常规时,它们不仅能解决问题,还能带来稳定感甚至喜悦。
最重要的一点是:常规是为你服务的,而不是控制你的。常规应当是灵活的,能够根据你的生活节奏进行调整。
调整可控因素
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的所有变量,但我们可以识别并调整那些在掌控范围内的因素。问问自己:“关于我的日常节奏,哪些是我可以改变的,哪些是无法改变的?”
例如,如果你觉得早晨时间总是不够用,可以尝试调整你能控制的因素——比如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。通过逐步调整,你或许能为自己创造出一段不受打扰的安静时光,无论是用来放松、阅读、运动还是提前完成一些家务。找到这段“独处时间”对保持精力平衡至关重要。
在调整时,可以思考:
- 你一天中绝对离不开的是什么?(比如咖啡?)
- 你当前生活阶段的需求和愿望是什么?有什么阻碍吗?
- 你一天中的“痛点”是什么?如何简化或消除它们?
- 你当前最重要的事是什么?你为它留出空间了吗?
- 你理想中的快乐生活是怎样的?你需要做什么来达成?
用“三十天实验法”尝试新常规

引入新常规可能感觉困难重重。借鉴帕蒂·莫里西(Patty Morrissey)的“三十天实验法”:
- 选择一个新常规:确定一个你认为可能改善生活的具体常规。
- 承诺三十天:全身心投入尝试这个新常规,持续三十天。
- 保持好奇与反思:在此期间,留意自己的感受,观察这个常规带来了什么变化,学到了什么。
- 评估与决定:三十天后,评估效果,决定是否要将其纳入你的长期生活方式。无论决定如何,这个尝试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。
有时候,对某些事情说“不”(比如暂时不参加课外活动),是为了给更重要的事情(比如家庭时间)说“是”腾出空间。
运用框架分解复杂常规
有些常规涉及多个步骤,感觉难以入手(比如让孩子准备好上学,或者睡前流程)。这时,一个清晰的框架能帮你分解任务,制定计划。
可以借鉴以下“常规框架”:
- 明确目标 (Identify Goal):这个常规要解决什么问题?最终目的是什么?
- 构思步骤 (Brainstorm Steps):将常规分解为一系列具体、可操作的步骤。思考每个步骤需要什么,由谁完成,何时完成。
- 尝试执行 (Try It Out):将计划付诸实践。观察执行情况。
- 反思调整 (Reflect & Tweak):评估哪些步骤有效,哪些无效。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步骤或流程。
请记住,建立新常规(尤其是涉及他人时)需要时间和耐心,可能需要数周才能稳定下来。就像给家具上漆一样,需要一层层地涂,并给每层足够的时间“固化”。
与核心价值观对齐
常规和决策若能与你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,会更有力量和持久性。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,就容易被他人的期望或外界压力所左右。
尝试进行“价值观轮盘”(Values Wheel)练习:
- 识别核心价值观:思考在当前人生阶段,你最珍视的8个核心价值观是什么(例如:家庭/平衡、服务他人、善良、财务/供养、影响力、策略、认可/合法性、美感等)。
- 评估现状:将这些价值观放在一个轮盘上,然后根据你目前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价值观,给每一项打分(1-10分,1分最低,10分最高)。
- 指导决策:这个轮盘可以清晰地展示你的生活与价值观的契合度,帮助你做出更符合内心需求的选择,调整你的常规和优先事项。
温和地重启常规
生活中的中断(如假期、疾病、重大变故)常常会打乱我们辛苦建立的常规。当常规被打乱时,不要苛责自己,承认“归零”是正常的。
重启常规的关键在于“温和”与“分层”:
- 从小处着手:不要试图立刻恢复所有常规。选择一个最基础、最重要的常规开始。
- 逐步叠加:当第一个常规稳定后,再慢慢加入下一个,像给家具刷漆一样,一层干透了再刷下一层。
- 给予时间:给自己和家庭成员足够的时间适应和调整,建立(或重建)常规需要过程。
行动练习:哪些有效/哪些无效?
现在,让我们来评估一下你当前的常规系统。拿出笔记本或打开备忘录:
- 列出清单:将纸张分为两栏,分别标上“有效的部分”和“无效的部分”。
- 思考领域:考虑与家庭、工作和个人生活相关的常规。
- 深入反思:问自己以下问题,并将答案记录在相应的栏目下:
- 我一天开始和结束时的感觉如何?
- 在当前的常规中,哪些活动给我带来快乐或成就感?
- 是否存在反复出现的障碍,阻碍了我的效率或幸福感?
- 我目前的常规是否与我的长期目标和愿望一致?
- 我是否为自我关怀或放松分配了时间?
- 我想尝试哪个新常规进行“三十天实验”?
通过这个练习,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哪些常规在支持你,哪些在消耗你,并找到改进的方向。
第4章:拥抱“生存式成长”(Surthrival)

理解“生存式成长”时期
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时期,我们原有的节奏和常规会被打乱,感觉就像在勉力维持,试图让头露出水面。这些可能是生活转换的节点——毕业、结婚、生子、换工作、搬家、照顾年迈父母、孩子蹒跚学步期等等。
我们将这些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生存(Survive),同时又努力保持自我、寻求成长和茁壮(Thrive)的紧张时期,称为“生存式成长”(Surthrival)。在这些过渡性和充满压力的季节里,管理家庭、事业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需要调整。关键在于,即使在挣扎或单调重复中,也要有意识地调整心态,留意微小的喜悦瞬间,并从中找到成长的潜力。
策略1:分解复杂任务
在“生存式成长”时期,面对的任务常常让人感觉难以承受。无论是规划一个项目、应对家庭变故,还是处理一项复杂的工作挑战,将庞大、令人生畏的目标分解为更小、更易于管理的步骤,是减轻压力的有效方法。
可以借鉴结构化的规划思路,例如:
- 教学规划模型:
- 设定范围与顺序 (Scope & Sequence):明确整体目标、时间限制和逻辑顺序。
- 制定进度日历 (Pacing Calendar):将目标分配到具体的时间段。
- 细化单元计划 (Unit Plan):为每个阶段性目标设定具体任务和评估方式。
- 设计具体行动 (Lesson Plan):规划每日的具体操作。
- 家庭过渡规划模型:
- 设定目标 (Goal Setting):明确最终要达成的结果。
- 时间分配 (Time Allocation):规划完成各项主要任务的时间表。
- 工作计划 (Work Plan):将大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小任务,并考虑寻求帮助。
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:先退一步审视全局,整理思绪,然后创建一个有序的、分步骤的前进路径。这能让你更有掌控感,并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挑战。
策略2:规划微小喜悦(Joy Plotting)
在艰难时期,我们很容易只看到挑战和压力。练习“规划微小喜悦”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视角。
每周(比如周日晚上)花几分钟时间,有意识地展望接下来的一周,为每一天至少找到一件让你期待的小事。这可能只是一杯好喝的咖啡、与朋友的短暂通话、一段安静的阅读时间,或者完成一项小任务后的轻松感。
即使在最平淡的日子里,也总能找到值得期待的微光。坚持这样做,你会发现自己留意和感受喜悦的能力(“capacity for joy”)增强了。
策略3:减少决策疲劳
在“生存式成长”时期,我们的精力和脑力资源非常宝贵。做出决策本身就是一种消耗。因此,有意识地减少需要做的决定,可以极大地减轻负担。
- 建立简化决策的常规:例如,固定每周某晚吃同样的晚餐(比如“周五披萨夜”),免去“今晚吃什么”的纠结。
- 利用整理减轻负担:整理的过程本身就在减少变量。当物品各归其位、数量适中时,日常生活中需要临时决断的情况就会减少。
明确什么对你最重要,并为之创造空间,然后精简其余的部分。
策略4:分享“好、坏、糗”时刻
一天结束后,我们很容易用简单的“好”、“不好”或“还行”来概括。但生活充满了各种情绪和经历。尝试在晚餐时(或其他固定时间)与家人、伴侣或朋友分享各自的“好、坏、糗”(Yay, Blah, Oops)时刻:
- Yay(好):今天发生的一件开心或值得庆祝的事。
- Blah(坏):一件让人沮丧、疲惫或不顺利的事。
- Oops(糗):一个小失误或尴尬的瞬间。
这个简单的练习鼓励我们开放地谈论一天的起伏,承认并接纳各种感受,而不是压抑负面情绪或假装一切都好。这有助于情感的流动和相互理解。
策略5:开辟“自主选择时间”(Choice Time)
即使在最忙碌的时期,也要有意识地为自己(以及家人)争取一些“自主选择时间”。这不需要很长时间,哪怕只是5-15分钟,关键在于拥有对这段时间的掌控权。
- 个人选择时间:用来做任何能让你放松、恢复精力或感到愉悦的事情——阅读、散步、听音乐、小憩片刻、写日记等。与伴侣互相协调,确保彼此都有这样的“下线”时间。
- 家庭选择时间:全家一起参与,轮流选择一项有趣的共同活动。这有助于加强家庭联系,并给予孩子被关注和选择的机会。
自主选择时间就像在快要窒息时吸入的一口新鲜空气,能提供宝贵的精神氧气。
策略6:实践“随性待客”(Scruffy Hospitality)
“生存式成长”时期尤其需要人际连接的支持。但此时,追求完美的待客之道可能会成为额外的压力。“随性待客”的核心在于:优先考虑连接,而非呈现完美。
这意味着:
- 邀请你关心的人进入你真实的生活空间,即使它不完美。
- 允许他们看到你真实的状态,而不是精心打造的表象。
- 不必为水槽里的碗碟、未叠的衣物或不够整洁的游戏区而焦虑。
当然,基本的清洁(比如保持卫生间的干净)仍然是必要的尊重。但重点是放下对完美的执念,坦诚地分享你的空间和时间,建立真诚的关系。
行动练习:生存与成长的两面性
找一个安静舒适、不受打扰的空间。拿出纸笔或打开备忘录。做几次深呼吸,清空思绪。
- 回顾生存期:回想一段你感觉仅仅是在“生存”的挑战时期。
- 当时面临什么状况?
- 你当时感觉如何?“生存”是怎样的感觉?
-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训?
- 回顾成长期:将注意力转向一段你不仅生存下来,并且感觉在“成长”和“茁壮”的时期。这可能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,但你同时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。
- 当时面临什么状况?
- 你当时感觉如何?“成长”是怎样的感觉?
-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训?
- 比较与连接:查看你为“生存”和“成长”写下的反思。
- 注意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的主题、优势或策略浮现?
- 思考这些经验教训如何能指导你未来应对挑战的方式。
认识到生存和成长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能帮助我们更有韧性地面对生活的起伏。
第5章:停止承担所有工作
承认所有类型工作的价值

“工作”就是工作,无论是在家外领取薪水,还是在家内处理事务。社会观念有时会区别对待,但我们需要认识到:
- 在办公室打卡是工作。
- 在家照顾婴幼儿是工作。
- 清洁地板是工作。
- 协调放学接送是工作。
- 照顾年迈父母是工作。
- 为孩子预约医生是工作。
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、精力,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——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工作。认识到这一点,是重新分配和减轻负担的第一步。
沟通并界定家庭责任
为了避免独自承担所有工作(或感觉如此),与共同居住的人进行开放、坦诚的沟通至关重要。我们称之为“界定工作”(Define the Work)对话。
- 为何沟通:明确了解家庭内部所有工作(包括脑力、体力、情绪劳动)的总量和分配情况,是公平分担的基础。避免因期望错位、分工不明或性别刻板印象而产生的怨恨。
- 与谁沟通:伴侣、室友、共同抚养的父母、甚至与你同住的成年子女或长辈。
- 沟通内容:利用以下提示,促进关于家庭内外工作的富有成效的对话:
- 你的“雷区”是什么?什么让你烦躁?什么无所谓?
- 你现在享受你的工作(家庭内外的)吗?若不,是什么让它变得困难?
- 你何时工作效率最高?何时精力最充沛?
- 你最擅长什么?哪些技能相对欠缺?
- 你如何处理压力?压力通常如何表现出来?
- 在这个阶段,对你来说什么是“刚刚好”?
- 你喜欢(或至少能忍受)哪些家务?哪些是你非常不喜欢的?
- 我们将如何分担责任?你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?(目标是找到适合你们的公平方案,不必拘泥于严格的50/50)
- 建立系统:讨论并建立共享的系统来记录重要日期、待办事项、笔记和任务。明确谁负责哪些“隐形工作”(如计划、安排),如何协作。
- 定期回顾:生活在变化,责任和偏好也会变。安排定期(如每季度)的跟进谈话,重新审视分工是否仍然合适。
分担责任:教导与协作
明确分工后,下一步是确保每个人都能有效地承担自己的部分。
- 全员参与:让家中的每个成员,包括孩子,都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中。这不仅能分担工作量,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生活技能的重要方式。
- 运用教学方法:对于需要学习的任务(尤其是教孩子时),可以采用“我做你看 (I Do) -> 我们一起做 (We Do) -> 你自己做 (You Do)”的模式。
- 我做你看 (I Do):示范你希望任务如何完成。
- 我们一起做 (We Do):与对方合作完成任务。
- 你自己做 (You Do):让对方独立完成任务。 这个方法在教孩子做家务(如洗衣分类、折叠、归位)时尤其有效。
- 破除“不会做”的借口:面对声称“不会”的成年人,鼓励他们学习。网络教程(如YouTube)是极好的资源。能打理好汽车或办公室的人,同样有能力学习如何打理家务。整洁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,与性别无关。不要接受基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作为逃避责任的理由。
- 明确化与可视化:将任务清单和分工安排张贴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。使用带有标记(如打勾或滑动块)的图表,可以增加完成任务的动力和可见性。
策略性地外包责任
有时,减轻负担的最有效方法是将某些任务“外包”出去。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雇人,而是利用外部资源来解决问题,释放你的时间和精力。
- 识别压力点:哪些重复性的任务让你感到持续的压力或消耗巨大?
- 评估价值:考虑花费金钱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值得。这笔开销是减少了你的压力,让你有更多时间做更重要的事,还是仅仅增加了财务负担?
- 外包形式:
- 服务类:雇佣清洁服务、洗衣服务、保姆、跑腿服务;订购外卖或预制菜。
- 工具/技术类:使用生鲜配送服务、订购食材包、利用智能家居设备(如扫地机器人)、使用能简化任务的应用(如提醒植物浇水的APP)。
- 重新分配预算:考虑将原本用于非必需品购物的预算,转而投入到能减轻工作负担的服务或工具上。有时,花钱买时间和便利是明智的选择。
有意识地精简责任
除了分担和外包,第三种减轻负担的方式是彻底“精简”掉某些责任。这涉及到做出更宏观的生活选择,从源头上减少需要承担的工作。
- 评估生活方式:审视你目前的生活方式,哪些方面产生了大量你不想承担的工作?
- 通勤:长时间通勤是否让你疲惫不堪?能否选择离家近的工作,或利用公共交通?
- 住房:维护大房子是否让你力不从心?更小、更易于打理的住所(如公寓)是否更适合现阶段?
- 活动安排:是否承担了过多非必要的社交或家庭活动?能否有选择地拒绝,为自己留出更多空间?
- 做出选择:基于你的核心价值观和当前需求,有意识地做出能减少整体工作量的生活决策。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一些社会普遍认为“应该”拥有的东西(比如大房子),但却能换来更轻松、更符合你意愿的生活。
记住,你有权选择如何分配你的时间、精力和资源。找出工作中的“痛点”,然后创造性地运用分担、外包、精简这三种策略来有效管理它们。寻求帮助是完全可以的。
行动练习:探寻你的个人混乱容忍度
我们对混乱的容忍度各不相同。了解自己的“混乱阈值”,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空间,并与共同居住的人沟通偏好。
请在以下每个类别中,快速评估你对混乱的容忍度(从1到10打分,1代表完全不能容忍混乱,10代表对混乱高度容忍):
- 物理空间:你对居住或工作空间的整洁和有序程度的舒适度如何? (__/10)
- 个人卫生:你对个人卫生习惯(如仪容仪表、清洁度)方面“不整洁”的容忍度如何? (__/10)
- 工作/学习空间:你对工作或学习空间整洁有序的偏好程度如何? (__/10)
- 数字环境:你对数字文件、电子邮件和在线空间组织性的舒适度如何? (__/10)
- 社交互动:你对混乱或复杂的社交情境(包括冲突或戏剧化场面)的容忍度如何? (__/10)
花点时间回顾你的评分,反思你的个人混乱阈值。思考每个类别的舒适度水平可能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决策过程。与你共享空间的人分享这些发现,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协作。
第二部分:整理你的空间
第6章:掌握整理的正确顺序
目标:“易于整理”而非“永远整洁”

欢迎来到整理空间的实践部分。在此,我们的核心目标并非追求一个永远一尘不染、如同杂志封面般完美的家——那在充满活力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家是用来生活的,生活必然伴随着各种痕迹和暂时的混乱。
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创建一个“易于整理”(easily tidied)的家。这意味着,即使在日常使用后变得凌乱,也能通过简单、可持续的常规快速恢复秩序。这比追求“永远整洁”要现实得多,也更能带来长久的平静。
关键顺序:精简 -> 收纳 -> 归位 -> 清洁
要实现“易于整理”的目标,理解并遵循正确的操作顺序至关重要。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,顺序颠倒则事倍功半:
- 精简 (Declutter):这是基础。移除不再需要、不被喜爱或不服务于你当前生活的物品。
- 收纳 (Organize):为精简后留下的必需品规划和设置明确、合理的“家”。
- 归位 (Tidy):养成将使用后的物品放回其指定位置的习惯。
- 清洁 (Clean):在物品归位、空间有序的基础上,进行除尘、除垢、消毒等清洁工作。
记住这个逻辑链:整理一个杂乱无章的空间是困难的。归位一个收纳混乱的空间是困难的。清洁一个没有归位的凌乱空间更是令人望而却步。 因此,务必按顺序进行。
定义行动:收纳的风格,归位的技巧,清洁的类型与工具
让我们明确这三个核心动作:
- 收纳 (Organizing)
- 定义:决定物品在家中的存放位置以及如何存放(使用何种容器、方式)。
- 风格:了解你(以及共同居住者)的收纳偏好是建立有效系统的关键。问问自己:
- 宏观 vs. 微观 (Macro vs. Micro):你倾向于将物品按大类笼统存放(如所有艺术用品放一个大箱子),还是细分为小类精确存放(如蜡笔、马克笔、彩铅分装)?
- 可见 vs. 隐藏 (Visual vs. Non-visual):你喜欢把常用物品放在开放架子或篮筐里(一目了然),还是倾向于藏在柜门或抽屉后(视觉清爽)?
- 提示:观察你的卧室通常能揭示你的主要偏好。
- 前提:有效的收纳必须建立在精简的基础上。为一个塞满冗余物品的空间设计收纳系统是徒劳的。
- 归位 (Tidying)
- 定义:将物品放回其指定收纳位置的日常行为。 这是维持空间秩序的关键习惯。
- 目标:确保需要时能轻松找到物品,无需询问他人或到处翻找。
- 技巧(尤其与孩子):让归位变得不那么枯燥,可以尝试:
- 我做-我们做-你做:示范、协作、放手。
- 颜色游戏:指定颜色让孩子捡拾。
- 篮子训练:用篮子收集散落物品再统一归位。
- 时间限制:按年龄设定短暂的整理时间(如每岁1分钟)。
- 音乐/游戏:边听音乐边整理,或玩“冻结舞”。
- 秘密物品:指定一个秘密物品,看谁先收到它。
- 扮演游戏:假装是某个“制造混乱”的娃娃需要帮忙整理。
- 计时比赛:设定计时器,看谁更快完成。
- 反向激励:“我打赌你不能…”激发好胜心。
- “替”孩子整理 vs. “和”孩子整理:有时也可以自己快速整理,享受片刻清净。
- 清洁 (Cleaning)
- 定义:去除表面污垢、灰尘和细菌的周期性活动。 这与“归位”不同,后者是整理物品,前者是清理表面。
- 类型:
- 表面清洁 (Surface cleaning):擦拭台面、镜子等可见污渍。
- 深度清洁 (Deep-cleaning):清理难以触及的地方,如冰箱底下、沙发后面、地毯下面等。
- 消毒 (Sanitizing):使用清洁剂杀灭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,如清洁马桶、病后消毒。
- 工具:准备一套有效的清洁工具能事半功倍。推荐的十大工具包括:瑞典抹布 (Swedish dishcloth)、超细纤维抹布 (Microfiber rag)、刷子套装 (Brush set)、海绵 (Sponge)、钢丝绒 (Steel wool)、抛光布(Polishing cloth)、喷雾瓶 (Spray bottle)、加压蒸汽清洁机 (Pressurized steam cleaner)、便携式布艺蒸汽清洁机 (Portable upholstery/fabric steam cleaner)、马桶搋 (Plunger)。
- 技巧:养成在清洁前一天晚上先进行“归位”的习惯,确保清洁区域整洁,这样第二天的清洁工作会更快速、更彻底。 考虑使用周期性清洁计划(如按星期分配清洁区域)来分散工作量。
行动练习:找出系统症结
收纳、归位和清洁这三个系统紧密相连,一个环节出问题会影响全局。思考一下你家中感觉最混乱或最难维持的某个区域:
- 描述问题:这个区域具体是哪里?让你感觉混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?
- 归位习惯反思:你(和家人)在使用完物品后,多久会有意识地将其放回原位?是什么阻碍了这个习惯的养成?(是收纳系统不合理?物品太多?还是缺乏提醒?)
- 维持动力:是什么激励你保持空间整洁有序?是否存在某些时候让你觉得“无所谓了”?
- 定位症结:你认为这个区域的问题,主要是出在收纳(没有合理的“家”)、归位(有“家”但东西没回去)还是清洁(东西都在位,但表面脏乱)上?或者是精简不到位导致后续环节困难?
通过回答这些问题,你可以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,从而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。
第7章:共享空间(客厅、餐厅、游戏室)
共享空间——客厅、餐厅、游戏室——是家庭生活的中心舞台,日常活动在此汇聚。如何整理和利用这些空间,直接影响着家庭的节奏和舒适度。
为演变而设计
共享空间很少一成不变。随着家庭需求的变化——孩子出生、居家办公、培养新爱好、孩子长大需要不同类型的玩耍空间——这些区域的功能和布局也需要随之调整。
因此,设计共享空间时,最重要的原则是关注家庭当前的节奏和常规,并保持灵活性。评估你现在如何使用这个空间,并据此进行组织以实现理想的流动性。接受这样一个事实:今天看起来完美的布局,明天可能就需要调整。与其追求固定不变,不如拥抱空间的“进化”能力。
运用“分区”概念
尤其在开放式布局或多功能房间中,“分区”(Zoning)是一个强大的整理工具。这意味着根据不同的活动功能,在同一个大空间内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区域。
- 如何分区:利用家具(如沙发、书柜)、地毯、储物单元甚至灯光来界定不同区域的边界。
- 常见分区:
- 休闲/娱乐区 (Lounge/Entertainment):以舒适座位为中心,围绕电视、壁炉、窗景或咖啡桌布置。考虑使用耐用、易清洗的家具面料。储物脚凳可兼具储物、座位、搁脚凳等多种功能。
- 用餐区 (Dining):即使没有独立的餐厅,也要划定用餐区域。考虑使用可伸缩餐桌、长凳(可塞入桌下或移作他用)等灵活家具。
- 入口/出口区 (Entrance/Exit):如果共享空间包含入口门,需设置区域管理进出时的随身物品。利用门后或墙面挂钩、带门的矮柜来收纳外套、包袋、钥匙、鞋子等,避免杂乱。
- 游戏区 (Play Area):即使有专门的游戏室或儿童房,孩子们通常也喜欢在家人身边玩耍。在共享空间中划定游戏区,使用篮筐、储物柜、书架等将玩具收纳在固定区域,减少视觉混乱,方便孩子取用。注意:务必将高的书架或储物柜固定在墙上,防止倾倒。
- 依据优先级定位:考虑什么对你最重要,以此来决定区域的朝向和布局(例如,是面向窗外景色还是面向电视?)。
策略性收纳技巧
共享空间是家中物品流动的中转站,很容易堆积来自其他房间的物品(睡衣、玩具、零食杯、作业本等)。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收纳技巧,帮助你管理这些区域的杂物:
- “万能”收纳筐 (Catchall bin):在客厅放置一个漂亮的篮筐或容器。每天结束时,拿着它在房间里“搜寻”不属于此处的零碎物品,然后一次性将它们送回各自的“家”。
- 大型篮筐 (Large baskets):用于收纳特定类别的物品,如毯子、靠枕、孩子放学后的书包等。保持物品分类清晰。
- 纸张文件系统 (Paper file):设置一个多层文件架或文件盒,分类处理信件、账单、学校通知、孩子的画作、待办事项清单等。可分为“待处理”、“待归档”、“待寄出”、“艺术品/纪念品”等类别。
- 托盘 (Trays):在茶几、边桌、餐桌等平面上使用托盘来“框定”区域,防止杂物蔓延。入口处也可用托盘收纳钥匙、零钱、太阳镜等小物。
- 垂直空间利用 (Vertical storage):充分利用墙面、门后、柜顶、搁板上方等垂直空间。高处适合存放不常用的物品(如换季用品、行李箱、备用床上用品)。准备一个可折叠的梯凳。
- 挂钩 (Coat/bag hooks):在入口附近或门后安装足够多的挂钩,特别是为孩子设置低矮的挂钩,方便他们自己挂放外套和书包。垂直挂钩通常比水平挂杆更能容纳物品。
- 储物家具 (Storage seating):选择带有储物功能的家具,如储物脚凳、带抽屉或开放格的长凳。餐区长凳下的空间可以放篮筐收纳鞋子或杂物。
- 壁橱/储物柜最大化 (Closet organization):明确客厅壁橱的特定功能(如存放游戏、影音设备、备用餐饮用具、外套等),并进行内部优化,避免其成为杂物堆积地。
- 科技产品收纳 (Technology bin):使用带分隔的盒子或篮子收纳充电线、遥控器、耳机等。定期清理不再使用的旧线缆和配件。
- 入口鞋履收纳 (Shoe storage):在靠近门口的地方设置鞋架或鞋柜。考虑使用带托盘的鞋架,以便在雨雪天接住滴水和泥泞。强烈建议养成进门脱鞋的习惯。
融入儿童友好的整理原则
当共享空间需要服务于孩子时,整理收纳要考虑他们的需求和能力:
- 区分权限:明确哪些物品是孩子可以自由取用的,哪些需要在成人监督下使用(如某些手工材料、工具),哪些是完全禁止接触的。
- 视觉友好:使用透明或带有标签(图片或文字)的收纳盒,方便孩子识别内容物。
- 色彩/字母辅助:利用彩虹色或字母顺序整理书籍、玩具,使其更易于辨识和归位。
- 高度适宜:将孩子常用的物品(玩具、书籍、衣物)放在他们能够轻松拿取和放回的高度。低矮的挂钩尤其有效。
- 安全第一:确保所有高或重的家具(书架、柜子)都已牢固地固定在墙上。
玩具轮换系统与定期精简
面对源源不断的玩具,实施“玩具轮换”和定期“精简”是保持共享空间(以及游戏室)整洁的关键:
- 玩具轮换系统:
- 目的:限制当前游戏区域的玩具数量,保持新鲜感,促进深度玩耍,留出开放的活动空间。
- 方法:将一部分玩具存放在指定区域(如壁橱、储物箱、书架高层),定期(如每几周或每月)轮换出入游戏区的玩具。
- 定期精简 (“The Great Toy Edit”):
- 时机:每年进行一到两次,通常在节假日前或孩子生日前。
- 过程:将家中所有玩具集中,与孩子一起(根据年龄)进行分类、评估(哪些还在玩?哪些已损坏?哪些不再符合兴趣或发展阶段?),决定保留、捐赠/出售或淘汰。
- 选择标准:考虑保留能促进发展的玩具,覆盖不同类别(参考以下列表),并与孩子的当前兴趣相符。
- “祖父母礼物”策略:一些特殊的玩具可以存放在祖父母家,作为拜访时的特别惊喜,同时也减少了家中的玩具总量。
- 玩具类别参考 (Toy Inventory Categories):
- 想象力类:玩偶之家、厨房玩具、角色扮演服饰、医生工具箱等。
- 建构类:不同类型的积木(木质、乐高、磁力片)、管道积木、弹珠轨道等。
- 交通工具类:小汽车、轨道、车库、交通标志等。
- 艺术与手工类:纸张、绘画工具、橡皮泥、串珠、剪刀、胶水等(注意按需监督)。
- 精细动作类:形状配对、串珠、拼图、穿线板、玩具螺丝刀等。
- 桌面游戏/拼图类:适合年龄的棋类、卡牌游戏、各种片数的拼图。
- 乐器类:玩具琴、鼓、沙锤、口琴等。
- 感官类:感官箱(填充物如水、沙、米、豆)、玩沙、水桌等。
- 大肌肉运动类:隧道、球池、平衡步道、攀爬架、软体积木沙发等(适合室内活动)。
深度清洁共享空间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共享空间使用频率高,容易藏污纳垢。除了日常的表面清洁和归位,定期进行深度清洁非常重要。关注以下“污垢十二区”:
- 地毯/区域毯下方 (Underneath area rugs):定期卷起地毯,清洁下面的地板。每季度旋转地毯有助于均匀磨损并提醒你清洁下方。
- 沙发/座椅垫下方及缝隙 (Underneath couch cushions):移开坐垫和靠垫,吸尘或清扫沙发框架。定期清洗沙发套(若可拆卸)。
- 家具后面的踢脚线 (Baseboards behind furniture):移开家具,擦拭踢脚线上的灰尘。用烘衣纸擦拭可防尘。
- 吊扇叶片 (Ceiling fan blades):用湿布擦拭,或用枕套套住叶片向外拉,将灰尘收集在枕套内。
- 灯罩 (Lampshades):用粘毛滚筒去除灰尘。
- 窗户和窗台 (Windows/sills):用报纸、超细纤维布或咖啡滤纸配合清洁剂或肥皂水擦拭玻璃(内横外竖减少条痕)。清洁窗框和窗台凹槽。
- 空调/净化器滤网 (Filters):根据设备说明,定期清洁或更换空调、空气净化器的滤网。
- 门把手和开关面板 (Doorknobs and handles/switch plates):这些是细菌聚集地,需经常用消毒湿巾或清洁剂擦拭。
- 桌子下面 (Underneath tables):擦拭桌子底部可能粘附的食物残渣或污渍。
- 遥控器/电子设备 (Tech gear):用消毒湿巾或蘸有清洁剂的软布轻轻擦拭遥控器、键盘、游戏手柄等。
- 窗帘/百叶窗 (Window blinds, curtains, and shades):根据材质(查看标签)定期吸尘、清洗或擦拭。
- 相框/画框 (Picture frames):定期取下擦拭镜面和边框的灰尘。
行动练习:规划你的共享空间
发挥你的想象力,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你的共享空间!
- 设定目标:你希望在这个空间实现怎样的生活方式?(例如:舒适的家庭影院、宁静的阅读角、多功能的玩乐区、适合招待朋友的区域?)
- 识别挑战:空间中存在哪些限制或难题?(例如:不规则的角落、采光不足、现有家具的限制?)
- 构思分区:拿出纸笔,画出空间草图。尝试不同的家具布局和功能分区方案。评估每种方案的优缺点(流动性、便利性、美观度)。
- 动手尝试:根据你的构思,移动家具,测试不同的布局。利用地毯、储物单元、灯光等来强化分区。尝试搭配装饰品,营造每个区域独特的氛围。
不要害怕实验,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找到最适合你家庭当前需求的共享空间解决方案。
第8章:厨房整理术
厨房通常被称为“家的心脏”,这里汇聚了从备餐到清理、从家庭聚餐到日常小憩的种种活动。一个高效、有序的厨房能极大地简化日常流程,提升生活品质和愉悦感。
精简厨房用品
在考虑如何收纳之前,第一步永远是精简。如果你还没直面厨房里可能存在的过剩物品,后续的整理将会非常困难。问问自己“什么是刚刚好?”对于建立一个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作对的厨房至关重要。
审视以下常见的厨房冗余物品类别:
- 厨房巾/抹布:评估你真正需要的数量(也许足够一周轮换使用即可),淘汰那些破损、染色严重或吸水性差的。
- 焗烤盘/砂锅:你真的需要比烤箱一次能容纳的数量更多的烤盘吗?考虑其实用频率和收纳空间。
- 咖啡杯/马克杯:收藏杯子很有趣,但也容易失控。确定你愿意分配多少空间给它们,然后只保留能舒适放入该空间的数量。
- 主题派对用品:如果你不常举办主题派对,那些特殊的盘子、杯子、装饰品可能只是占用了宝贵的空间。
- 单一功能小工具:牛油果切割器、草莓去蒂器、苹果去核器……这些功能是否可以用一把好刀替代?如果很少使用,考虑精简。
- 食品储存容器:没有盖子的、不能冷藏/冷冻/微波的、变形或染色的,都可以考虑淘汰。
“开箱”的智慧:当你搬入新家或添置新物品时,抵制“随便找个地方塞进去”的冲动。花点时间进行规划,而不是简单地填满空间。先思考布局和需求,再有计划地放置物品。
保留并善用情感物品:整理不意味着丢弃所有不常用的东西。对你有特殊意义的物品,如祖母的瓷器、特别的饼干模具、有趣的盐和胡椒瓶等,值得保留。关键是思考如何将它们融入日常生活或作为展示,而不是仅仅束之高阁。将旧瓷器用于特殊场合的餐点或下午茶,能让它们重获生命。
利用“分区”提升效率
高效厨房的核心在于物品触手可及且摆放合乎逻辑。借鉴专业厨师和餐饮专家的“厨房分区”(Kitchen Zoning)理念,可以极大地优化工作流程。
目标:让物品根据其使用功能和流程,被收纳在最直观、最便捷的位置。理想状态下,即使是第一次使用你厨房的人,也能凭直觉找到所需物品。
五个核心分区:
- 备餐区 (Prep Zone):准备食材的区域。
- 收纳物品:砧板、刀具、香料、调味油/醋、削皮器、量杯/量勺、厨房秤、滤锅、搅拌碗、擦菜板、蒜泥器、刨丝器、切片器、开罐器等。
- 烹饪区 (Cooking Zone):主要进行烹饪操作的区域(炉灶周围)。
- 收纳物品:锅具(炒锅、汤锅、平底锅、荷兰锅等)、锅铲、汤勺、木勺、打蛋器、食物温度计、烘焙用品、小型电器(如搅拌机、烤面包机)等。
- 清洁区 (Cleanup Zone):水槽及洗碗机周围。
- 收纳物品:碗碟沥水架、沥水垫、洗洁精、海绵、抹布、厨房巾、厨房清洁用品、垃圾袋等。
- 收尾/储存区 (Putting-Away Zone):通常在清洁区和冰箱之间,用于存放餐具和食品储存用品。
- 收纳物品:盘子、碗、杯子、餐具(刀叉勺)、上菜用具、锡纸、保鲜膜、密封夹、食物保鲜盖、食品储存容器等。
- 儿童区 (Kid Zone):方便孩子自行拿取物品的低矮区域。
- 收纳物品:儿童餐具、杯子、水瓶、吸管、零食碗/盒、他们可以自己准备的简单零食等。
规划你的分区:在纸上画出你的厨房布局(包括台面、橱柜、抽屉),标出这五个区域的大致位置。然后,将你决定保留的物品,按照它们最常被使用的区域进行归类和放置。
利用柜门内侧:橱柜门内侧是展示孩子画作、有纪念意义的卡片或纸质纪念品的好地方。每次打开柜门,都能看到这些温馨的小物件。
最大化厨房收纳空间
明确分区后,下一步是利用合适的收纳工具,让每个区域内的物品井然有序且易于取用。避免简单地将物品堆叠在搁板上。
15个厨房收纳技巧:
- 冰箱侧面磁性收纳:利用冰箱侧面的磁性,添加磁性篮筐或架子,存放常用调料、咖啡/糖罐、厨房纸等。
- 可叠放台面搁架:在台面上使用小型搁架,创造多层储物空间,整理常用物品。
- 透气蔬果篮:使用通风良好的篮筐(可叠放或悬挂)存放无需冷藏的蔬果,保持新鲜。
- 标准化香料收纳:使用统一尺寸的玻璃或锡制香料罐,配合标签,存放在抽屉或橱柜内的架子上。不常用的香料可冷冻保存。备用香料可收纳在香料架后方。
- 用透明收纳盒作“抽屉”:在橱柜或冰箱内使用透明收纳盒(带分隔更佳)分类存放小袋零食、调料包、茶包等,方便整盒取出。
- 利用橱柜顶部空间:在橱柜顶部放置带把手的篮筐,存放不常用物品、季节性用品或备用品。
- 巧用转盘(Lazy Susan):在转角柜或冰箱深处使用转盘,轻松取用后方物品。
- 柜门内侧挂钩:在柜门内侧安装挂钩,悬挂隔热手套、抹布、小刷子等。
- 安装墙面搁架:开放式搁架可展示漂亮的餐具,也方便日常取用。
- 深柜解决方案:在深橱柜内安装可抽拉的抽屉或篮筐,方便拿取内部物品。水槽下方橱柜尤其适用。
- 利用分层储物单元:使用手推车、可叠放抽屉柜或独立置物架,充分利用垂直空间。
- 统一规格的保鲜盒盖:选择盖子可以通用的保鲜盒套装,解决找盖子的烦恼。
- 罐头垂直收纳架:使用阶梯式或滚轮式罐头架,整齐存放罐头,一目了然。
- 橱柜内使用透明篮筐:用篮筐在橱柜内部对小物品进行分类,方便整篮拿取。
- 门后空间:利用橱柜门或房间门的背面,安装挂架、篮筐或搁板,增加额外储物空间。
“分装”的取舍 (Decanting):将干货(如意面、麦片、豆类)从原包装倒入统一的密封罐中(分装),有利有弊。优点是美观、易于查看余量、延长保质期、方便堆叠。缺点是需要额外步骤,且要维护。可以根据物品使用频率和个人习惯决定是否分装(例如,烘焙原料比零食更适合分装)。
简化备餐流程与分担任务
一顿饭的完成,涉及一系列环节。将整个流程分解,并考虑如何优化和分担,能让厨房工作更轻松。
备餐流程分解:
- 膳食计划 (Meal planning):规划一周菜单,查看食谱,列出所需食材。
- 采购 (Grocery shopping):制定购物清单,安排采购时间并执行。
- 备料 (Meal prepping):提前清洗、切割蔬菜,烹煮谷物,腌制肉类,调配酱料等。可集中处理或每餐前准备。
- 烹饪 (Cooking):按照食谱进行实际烹饪。边做边清理部分厨具可减轻后续负担。
- 餐桌准备 (Preparing the table):摆放餐具、餐巾、杯子等。这是孩子可以参与的好环节。
- 餐后清理(桌面)(Cleaning the table area):将脏碗碟送回厨房,擦拭桌椅,清扫地面。鼓励全家协作。
- 每日厨房清洁 (Daily kitchen cleaning):形成“关闭厨房”的习惯,包括洗碗、收纳剩菜、擦拭台面、清扫地面等。保持清洁有助于下次烹饪,也能防止虫鼠。
- 每周厨房清洁 (Weekly kitchen cleaning):进行更彻底的清洁,如深度清洁台面、擦洗水槽、拖地、清洁电器表面等。
分担任务:
- 伴侣协作:根据各自的喜好和精力分配烹饪和清洁任务。
- 孩子参与:教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环节,如摆放餐具、清理桌面、甚至在指导下准备简单的餐点。从小培养他们的厨房技能和责任感。
- 设立“Yes”零食区:在厨房设置一个孩子可以自行取用的健康零食区(如抽屉或冰箱一格),减少他们频繁询问的次数,培养自主性。
- 外包/精简:善用外卖、生鲜配送、半成品食材等服务,或选择更简单的烹饪方式(如周末固定吃披萨),来减轻特定时段的负担。
系统性清洁厨房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厨房是清洁的重点区域。除了日常维护,定期关注以下容易被忽略的“污垢十二区”:
- 冰箱下方 (Under the refrigerator):移开冰箱(注意保护地板和电线/气管),清洁地面、踢脚线和冰箱背面/侧面的灰尘。
- 冰箱内部 (Refrigerator interior):清空后擦拭内壁,清洗搁架和抽屉(可在浴缸进行)。使用食品安全的清洁剂。离开家度假前是清洁冰箱的好时机。
- 炉灶下方 (Under the stove):类似冰箱下方,移开炉灶清洁地面。
- 炉灶侧面 (Sides of stove):清洁炉灶与橱柜之间的缝隙。可使用防油污条填补缝隙。
- 抽油烟机/排气扇 (Stove hood/air vent):清洁滤网、外罩和灯泡上的油污和灰尘。
- 橱柜顶部 (Tops of cabinets):清除积聚的油污和灰尘。清洁后可铺上报纸或纸巾,方便下次清理。
- 吊扇/灯具 (Ceiling fan/light fixtures):清洁叶片、灯罩和灯泡上的油污灰尘。
- 橱柜底部/踢脚板 (Bottoms of cabinets/kick plates):擦拭可能溅到的污渍。
- 垃圾桶 (Trash can):定期清洗垃圾桶内外。可在室外冲洗或在浴缸清洗。
- 微波炉内部 (Microwave interior):用醋水加热产生蒸汽,软化污渍后擦拭。别忘清洁转盘下方。
- 地砖/墙砖缝隙 (Grout):使用专用清洁剂、小苏打糊或蒸汽清洁机处理霉菌和污渍。
- 水槽 (Sink):这是厨房最脏的地方之一。使用消毒清洁剂,确保停留足够时间再擦拭。可用小苏打+醋进行清洁和除味。
行动练习:厨房小工具抽屉更新
你的厨房小工具抽屉是否每次打开都叮当作响?如果是,这正是整理的好机会!
- 清空 (Clear):将抽屉里所有的小工具都拿出来。
- 分类 (Sort):将工具大致分为:日常频繁使用、特殊场合使用、备用/重复、用途不明/损坏。
- 评估 (Assess):严格审视。这个抽屉(通常是操作台附近最顺手的位置)只应保留日常烹饪必需的工具。那些节日主题的刮刀、很少用的特殊工具,是否真的需要占据这个黄金位置?
- 规划 (Plan):为决定保留在抽屉里的日常工具寻找合适的收纳方式(如抽屉分隔件),确保它们摆放有序、易于拿取和放回。
通过这次精简,打造一个真正高效、服务于你日常烹饪流程的小工具抽屉。
第9章:卧室整理术
卧室,我们休憩、恢复精力、整装待发的私密空间。它可能还需要承担办公、休闲甚至储物的功能。这里的挑战往往在于如何驯服衣物的混乱,以及避免让卧室变成堆放杂物的仓库,从而守护它作为宁静避风港的核心功能。
优先考虑休息与功能
虽然卧室功能多样,但其首要任务是保障高质量的休息。所有的整理、收纳和布局决策,都应服务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和放松的环境。
同时,卧室也需要适应居住者需求的变化。无论是为了避免干扰(如调整婴儿床位置远离邻居墙壁),还是为了容纳更多家庭成员(如从婴儿床过渡到上下铺或增加衣柜),都需要我们灵活调整家具布局和空间利用,优先满足当下的核心功能需求。
清理卧室的杂物陷阱
卧室因其私密性,很容易成为隐藏杂物的重灾区。警惕以下几个常见的“杂物陷阱”:
- 床头柜 (Nightstands):床头柜只应存放睡前或醒来时必需的物品(如当前读物、眼镜、充电器、水杯)。如果里面塞满了旧卡片、读过的书、多余的眼镜、药品等,就该清理了。
- 床下空间 (Under the bed):床下看似是巨大的储物空间,适合放换季衣物、备用床上用品等。但要避免它成为“物品坟墓”,堆满随意塞入的杂物。如果你不希望睡在一堆混乱之上,就需要有规划地使用这个空间,或者保持其清空以便清洁。
- 衣柜/壁橱顶部 (Top of closets):高处的搁板不易拿取,适合存放不常用但需要保留的物品(如换季衣物、行李箱、重要文件、纪念品、备用床上用品、礼物)。关键是要有秩序地存放,使用合适的储物盒/袋,并清楚里面放了什么。
- 梳妆台/衣柜抽屉 (Dresser drawers):抽屉深处常常藏着被遗忘的衣物。检查是否有不再穿的款式(如不合身的内衣、过时的袜子)、不符合当前生活阶段的衣物(如哺乳内衣)等。它们占据了宝贵的空间。
- 平面(梳妆台面、床头柜面)(Flat surfaces):这些地方很容易成为随手放置收据、钥匙、书籍、纸张等的“临时停靠点”,并迅速堆积起来。要抵制这种诱惑,及时将物品归位或处理。
应对视觉混乱的不同策略:有些人倾向于将杂物藏进柜子或抽屉(眼不见为净),但这可能导致物品堆积和遗忘;有些人则喜欢将待处理物品放在显眼处作为提醒。了解自己的习惯,找到平衡点,例如使用带盖的篮子或指定一个“待处理”托盘。
与孩子一起进行物品精简
孩子的物品(衣物、玩具、书籍、艺术品)是卧室(或儿童房)混乱的主要来源之一。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物品的整理过程中至关重要,但这需要技巧和耐心:
- 成人设定边界: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设定物品总量的界限,并引导消费行为。
- 尊重孩子的情感:不要随意丢弃孩子珍视的物品,即使它们在你看来“不值钱”或“只是废纸”。理解物品对他们的情感价值。
- 从低风险类别开始:从情感牵绊较少的物品开始教孩子整理,比如明显穿不下的衣物。
- 清空 (Clear):“你的睡衣抽屉有点满了,而且你长高了好多!我们把所有睡衣拿出来看看哪些还合身吧。”
- 分类 (Sort):一起将衣物分为“合身”、“太小”两类。可以试穿确认。聊聊哪些是他们最喜欢的(颜色、款式、面料)。
- 评估 (Assess):决定哪些保留,哪些捐赠/送人(让孩子了解物品可以传递给需要的人,是很好的教育)。
- 规划 (Plan):将保留的衣物折叠好放回抽屉,并讨论是否需要添置新衣物。
- 逐步推进:当孩子熟悉了这个流程后,再逐步引导他们整理更具情感价值的物品,如玩具、书籍、手工作品等。
- 设立纪念品额度:为孩子的艺术品或纪念品设置一个固定的收纳空间(如一个文件盒),让他们学会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取舍。只保留最有代表性的几件,而不是全部。
卧室功能分区
为了让卧室既实用又舒适,可以根据主要功能对其进行分区:
- 睡眠区 (Sleeping):以床为中心,确保舒适的床垫、床上用品。床头柜或边桌用于放置必需品。考虑存放备用床上用品的位置(如床下储物箱或衣柜高处)。
- 准备区 (Getting Ready):衣柜、梳妆台等区域。根据你的穿衣、梳妆习惯来组织衣物和用品的摆放,追求高效流畅。
- 放松/自我关怀区 (Relaxation/Self-Care):即使空间有限,也要创造一个角落,放置能让你放松的物品,如一本书、瑜伽垫、香薰蜡烛、护手霜等。
- 纪念品/重要文件区 (Sentimental/Important Files):指定一个安全的地方存放重要文件(保险单、证件、医疗记录等)和有纪念意义的物品。考虑使用防火文件箱。
- 居家办公区 (Work From Home):如果需要在卧室办公,寻找节省空间的解决方案,如使用可折叠桌、多功能家具(如带书桌功能的梳妆台)或利用角落空间。
巧妙的卧室收纳点子
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,可以有效提升卧室的收纳能力和整洁度:
- 床边挂袋 (Bed caddies):挂在床架侧面或尾部,方便存放书籍、遥控器、眼镜等,尤其适用于上下铺。
- 门后收纳系统 (Over-the-door organizer):利用门后空间,挂置带口袋、搁板或篮筐的收纳架,整理小物件、饰品、鞋子、玩具等。
- 书架 (Bookcases):不仅放书,也可作为展示架,或放置收纳盒、托盘整理小物品。
- 篮筐与收纳箱 (Baskets and bins):地面大篮筐可放毯子、抱枕,或临时存放“半脏”衣物(穿过但无需立即清洗)。分类收纳玩具。
- 带拉链储物箱/真空袋 (Zippered storage bins/Vacuum seal bags):用于存放换季衣物、被褥,防尘防潮,节省空间。
- 纪念品文件盒 (File box for sentimental papers):为孩子的画作、奖状、有意义的信件等设置带分隔的文件盒,控制保存数量。
- 夹式阅读灯 (Clip-on book lights):方便夜间阅读,尤其适合上下铺或不希望打扰伴侣的情况。
- 充电站 (Charging station):集中管理电子设备(手机、平板、耳机、故事机等)的充电,避免线缆混乱。
- 拉链式床品 (Zippered bedding):将床笠、床单、被罩整合为一体,用拉链固定,简化铺床和换洗流程,尤其适合儿童床和上下铺。
- 墙面挂钩 (Wall hooks):在合适的位置安装挂钩,用于挂放睡衣、浴袍、第二天要穿的衣服、包袋、耳机等。
- “喜悦搁板” (Joy Shelf – Choice Within Boundaries):在孩子的衣柜或书架上,指定一个搁板让他们自由支配,展示自己珍视的小物件、收藏品或手工艺品,培养自主性和审美。
规律性清洁卧室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卧室是灰尘、毛发、皮屑等积聚的地方,也可能隐藏其他污渍。定期清洁以下区域:
- 床下 (Under the bed):定期吸尘或清扫。若使用床下储物,需移出清洁。
- 床架 (Bed frames):擦拭床头板、床框、床板条、梯子(上下铺)上的灰尘。同时清洁附近的踢脚线。
- 衣柜/壁橱内部 (Inside wardrobes/closets):定期清空搁板和抽屉,擦拭内部积尘。这是顺便进行小范围精简的好时机。
- 门把手/门框 (Door handles/frames):擦拭门把手、门扇、门框(包括顶部)。
- 窗帘/百叶窗 (Curtains/shades):根据材质定期吸尘、清洗或擦拭。考虑使用遮光或隔热窗帘提升睡眠质量。
- 枕头 (Pillows):根据材质定期清洗(若可机洗),并每一到两年更换一次。
- 床上用品 (Bedding):床单、枕套应每周清洗。被罩根据是否使用床单决定清洗频率(若直接接触皮肤则同床单)。
- 床垫 (Mattresses):定期用吸尘器清洁表面和缝隙。如有污渍可局部清洁(勿浸湿)。撒小苏打静置后吸尘可除味。强烈推荐使用带拉链的全包床垫保护罩。
- 被芯/棉被 (Comforters/Duvet Inserts):根据是否有被罩以及使用情况决定清洗频率(通常比被罩低)。查看洗涤标签。
- 室内植物 (Houseplants):定期用湿布擦拭叶片上的灰尘。
- 首饰/饰品收纳处 (Jewelry/accessory storage):清洁首饰盒、托盘等,因为日常佩戴的饰品会积聚污垢和油脂。
- 脏衣篮 (Laundry hampers):定期清洁脏衣篮内部,特别是布质的可以机洗,塑料或藤编的可用消毒湿巾擦拭。
行动练习:袜子与内衣更新
你的袜子和内衣抽屉是否需要一次彻底的“换血”?专家建议内衣根据拥有数量,每6-12个月就应考虑更换。
- 清空 (Clear):将所有袜子和内衣从抽屉里拿出。
- 分类 (Sort):按内衣类型(文胸、内裤等)和袜子类型(短袜、长袜、运动袜等)分开。
- 评估 (Assess):检查每一件的合身度、舒适度、状况(是否有破洞、松紧带失效、变形、污渍)。淘汰不再适合或状况不佳的。
- 规划 (Plan):将决定保留的物品整齐折叠或卷好放回抽屉。评估是否需要补充购买新的。
通过这次更新,确保你的贴身衣物抽屉清爽、舒适且实用。
第10章:卫浴间整理术(打造闪亮“梳妆室”)
卫浴间是我们进行关键日常活动(梳洗、清洁、放松)的场所。无论大小,无论多少人共用,我们都值得拥有一个功能完善、能让我们感觉焕然一新的“梳妆室”(Glam Room)。整理的目标是让这个空间为你服务,而不是与你作对。
为“现在”而整理
卫浴间的整理尤其需要关注当前的需求。我们很容易为“未来可能需要”而囤积物品或保留不合时宜的设置。但高效的卫浴间应该服务于现在居住者的真实生活。
- 关注当前需求:你家现在需要的是幼儿脚凳、适合小屁股的马桶圈,还是方便老人使用的扶手?根据这些实际需求来配置必需品。
- 避免过度规划未来:不要因为“孩子将来会变成青少年”就过早地囤积不适合当前年龄段的用品或牺牲掉现在必需的空间。生活阶段变化时,卫浴间的需求也会变,到那时再调整即可。
定期精简卫浴用品
卫浴间是各种瓶瓶罐罐、洗漱用品、化妆品和药品的聚集地,非常容易变得混乱和过期。因此,定期(建议每季度一次)进行精简至关重要。
审视以下常见冗余物品:
- 毛巾/浴巾/面巾:评估所需数量(考虑家庭人数、访客频率、洗衣频率),检查品质(是否有破损、污渍、异味),淘汰不佳或多余的。旧毛巾可捐给动物收容所。
- 美发护发用品/饰品:检查发圈是否松弛、发夹是否生锈、梳子是否断齿。只保留状况良好且常用的。
- 指甲油:检查是否干涸、变稠、刷头是否完好。过期的或不再喜欢的颜色可以淘汰。
- 闲置/过期洗护化妆品:不喜欢的香味、过敏的产品、酒店小样、赠品……如果不使用,它们只是占地方。尤其要检查保质期,过期产品不仅效果不佳,甚至可能损害皮肤。
进行精简时,问自己:
- 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?(比如,十几支牙膏或半打洗发水?)
- 这件东西我上次用是什么时候?我真的喜欢它吗?
- 它是否过期了?状况还好吗?
目标是减少物品数量,确保必需品易于找到和取用,并为真正能提升你生活品质的物品腾出空间。
卫浴间功能分区
无论卫浴间大小,通过功能分区,可以让物品存放更有逻辑,日常使用更流畅。
- 清洁区 (Getting Clean):淋浴或浴缸区域及其附近。
- 收纳物品:洗发水、护发素、沐浴露、香皂、身体磨砂膏、剃须用品、浴盐、泡澡球、洗脸用品、浴花/浴擦、孩子的洗澡玩具(需考虑沥水收纳)。
- 日常准备区 (Daily Prep):梳妆台、洗手池、镜子周围。
- 收纳物品:牙刷、牙膏、漱口水、面霜、化妆品、卸妆品、梳子、发胶/定型喷雾、吹风机、隐形眼镜用品等日常必需品。此区域不适合存放备用品。
- 特殊护理区 (Special Maintenance):存放不经常使用但必要的护理工具。
- 收纳物品:指甲刀、锉刀、镊子、去死皮工具、特殊面膜、染发用品、卷发棒/直发夹、美容仪、急救药品(如创可贴、消毒水)等。
- 备用品区 (Back Stock):存放额外的卫生纸、洗漱用品补充装、女性卫生用品、婴儿护理用品(如尿布、湿巾)等。
- 存放位置:不应占用黄金地段,可放在壁橱、高柜、储物箱中。注意控制备用品数量。
- 卫浴间维护区 (Bathroom Maintenance):存放清洁工具和用品。
- 收纳物品:卫浴清洁剂、玻璃清洁剂、马桶刷、小刷子、海绵、抹布、备用垃圾袋、马桶搋(务必易于拿取!)。注意:若家有幼儿,清洁用品需存放在他们无法触及的高处或带安全锁的柜子。
高效利用狭小空间
即使卫浴间空间有限,也可以通过巧妙的收纳工具来提升利用率:
- 三层手推车 (Three-tier carts):灵活的垂直储物,可放洗浴用品、毛巾、化妆品等。内部可再用小盒子分隔。
- 窄缝推车 (One-sided rolling carts):利用马桶与墙壁、洗手台与墙壁之间的窄缝,增加隐藏式储物。
- 储物凳 (Storage benches):提供座位,同时下方搁板可放毛巾、浴袍或收纳筐。
- 挂钩,挂钩,还是挂钩 (Hooks):用多个挂钩替代毛巾杆,更实用。可在淋浴杆、门后、墙面安装,挂毛巾、浴袍、换洗衣物、浴花等。
- 透明/易清洁收纳盒 (Clear/plastic/acrylic bins):用于药柜、抽屉、柜内,分类存放小物品,内容物可见且易于擦拭。
- 可叠放抽屉 (Stackable drawers):比带盖的叠放盒子更方便取用下层物品,适合放在水槽下方或橱柜内。
- 马桶上方空间 (Over-the-toilet storage):安装搁架或壁柜,用于存放备用卫生纸、毛巾、香薰或装饰品。
- 精准测量:在购买任何收纳用品前,务必精确测量空间尺寸(长宽高),确保买回来的产品能完美嵌入,最大限度利用空间。
简化日常流程
卫浴间是早晚高峰的“交通枢纽”,尤其在多人共用的情况下。简化流程可以减少混乱和等待。
- “晨间大作战”管理 (Great Morning Shuffle):
- 交错使用:如果可能,安排家庭成员稍微错开使用卫浴间的时间。
- 任务清单:为孩子(尤其是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)制作可视化的早晨任务清单(如吃饭、穿衣、刷牙、梳头、整理床铺等),使用可勾选或滑动的图表,减少口头催促,培养自主性。
- 准备区外移:将部分准备活动(如穿衣)移到卧室进行。
- 待客准备 (Guest Prep):客人来访前,快速检查并清理关键区域:
- 洗手台:擦拭干净,放上清洁的擦手巾,确保洗手液充足。
- 马桶:清洁马桶内外,包括底座和边缘。
- 地面:快速清扫或擦拭,清空垃圾桶。
- 隐私:确保药品等私人物品已收好。(可选:在药柜贴上“请勿窥探”的幽默纸条。)
深度清洁卫浴间 (“污垢十二区”)
卫浴间潮湿、使用频繁,是细菌和污垢的重灾区。除了日常擦拭,定期深度清洁必不可少。关注以下“污垢十二区”:
- 下水塞 (Plugs):浴缸、面盆的各种类型下水塞(按压式、翻转式、提拉式等)容易积聚毛发污垢,影响排水。定期拆开(若可拆卸)清理。
- 排水口 (Drains):毛发和皂垢是堵塞主因。定期使用管道疏通剂、毛发清理钩或热水冲洗。
- 水龙头/花洒滤网 (Filters):水龙头出水口、花洒内部通常有滤网,会因水垢或杂质堵塞。定期拆下用热水或醋水清洗。
- 马桶边缘内侧 (Toilet seat rims):用马桶刷仔细刷洗冲水孔流出的边缘凹槽。
- 马桶垫圈/螺丝 (Toilet seat bumpers/screws):这些缝隙容易藏污纳垢,清洁时不要忽略。检查螺丝是否松动。
- 淋浴花洒头 (Shower heads):表面水垢可用醋水浸泡或专用清洁剂去除。内部滤网需定期清理。接口处漏水可用防水胶带处理。
- 踢脚线 (Baseboards):擦拭灰尘和可能溅到的水渍。用烘衣纸擦拭可防尘。
- 灯具 (Light fixtures):关闭电源待冷却后,拆下灯罩擦拭灰尘和水汽凝结的污渍。
- 排气扇 (Air vents):用吸尘器吸除表面灰尘,或拆下挡板彻底清洁内部扇叶和外罩。
- 浴帘/浴屏 (Shower curtains/liners):布浴帘可机洗,塑料浴帘可用清洁剂擦拭或浸泡。定期清洗防止霉变。
- 洗澡玩具 (Bath toys):内部容易积水发霉。尽量选择无孔或可拆卸清洗的玩具。可用热熔胶封住底部小孔。
- 瓷砖缝隙 (Grout):使用专用清洁剂、小苏打糊+醋、蒸汽清洁机或硬毛刷处理霉斑和污渍。
行动练习:打造你的专属梳妆区
无论空间大小,你都值得拥有一个让你感觉良好、能高效完成日常梳理的专属区域。
- 集中 (Clear):将你所有的个人护理、化妆、美发等用品集中到一处。
- 分类 (Sort):按使用频率和类型分为:每日必需、特殊场合使用、备用品。
- 评估 (Assess):审视“每日必需”类别。哪些是你真正每天都在用,并且让你感觉良好的?淘汰那些勉强使用或效果不佳的。
- 规划 (Plan):为你筛选出的“每日必需”品在你选择的“梳妆区”(可能是药柜一层、梳妆台抽屉、一个专用的收纳盒或推车)规划一个固定、易于拿取和放回的位置。使用小盒子、分隔件等进行内部细分。
让这个小小的专属区域,成为你每天高效、愉悦地开启或结束一天的起点。
结语:拥抱美好的混乱
整理思绪和物理空间,不仅仅是为了整洁本身,它更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。通过精简、简化和建立秩序,我们学会了定义自己的“刚刚好”,尝试与生活节奏共舞的常规,并平息了内心对“更多”的渴望。这是一个为个人成长和更有活力的生活奠定基础的过程。
生活,就像和孩子们一起玩积木。有时我们小心翼翼地向上搭建,追求更高、更完美的结构。有时,我们可能会发现,移除某个看似关键的“积木”——也许是一份工作、一种关系、一个信念、一项常规或一个决定——并不会导致整个“塔楼”的轰然倒塌。
相反,移除或调整那块积木,可能会让其他的积木发生有趣的移位,揭示出新的可能性。它可能会让你有机会以一种更符合你当前价值观和优先事项的方式,重新构建你的生活。生活或许不总是像追求最高塔尖那样脆弱,有时它更像叠叠乐(Jenga)游戏——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上,我们可以小心地移除、重新排列、并将积木插入到更合适的位置,实现渐进式的成长和调整。
我们都深知,有时生活感觉就像勉强维持,摇摇欲坠。感到不知所措,努力维持某种稳定感,这都是人之常情。
当你感觉如此时,请记住:你始终拥有选择。即使过程感觉颤抖不定,你总能找到整理自己生活的方法。生活本身就是一场“美好的混乱”(a beautiful mess)。请鼓起勇气,拥抱这个重塑、调整和重新想象生活可能性的机会。
去吧——整理你的生活!
发表回复